“我姓钱,但我不是中国人,也不太会说中文,我在美国出生和长大,我是一个美国科学家。” 这是2008年,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面对我们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说这话时,他表情很轻松自如,似乎没觉得有何不妥之处。 这段采访被报道出去之后没过多久,他就被不少网友亲切问候了,“你是哪国人,我们没什么兴趣,但你这番言论辱没了”钱“这个姓氏。” 其实这些年,网友已经开明了很多,不太会像以前那样用道德或国籍绑架一个公众人物,但毕竟是在国际场合,钱永健的身份又有点特殊,所以这番言论的确非常不合适,因此被看不惯的网友怒怼,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儿。 人各有志,爱国也不能强求,只要不做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无论是哪国国籍,都没什么可指责的。 真正让人气愤的是,那些赚中国人的钱,还说我们傻的人,可这种人一般伪装得很好,轻易不会被人发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流失就一直是让很多国人痛心的一大难题,仅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来简单说一下。 2019年全年,我国毕业大学生总数为820万,选择出国留学总人口为66.21万人,比例为8%,每100个大学生就会有8个选择出国。 有人说,出国人数多少并不能反映我们的人才流失情况,那就再看一下3年后归国的总人数,数据显示2022年留学生的回国率为19%,不到两成,这其中可能还有不少是为了“回国探亲”的。 这个数据是很可怕的,它意味着我国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都出国去为别人做贡献了,说句悲观点的话,有一天进攻我们的武器,可能是我们自己人造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乏一些专家、大师放弃国外高薪,费尽千辛万苦回国为国家做贡献,但几十年过去了,拥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是物质组成的社会里生活,很难不谈物质。 我们的教育还不够完善,硬件设施、科研环境暂且不论,就说说最简单粗暴的一个问题——学费。 在我国,读硕或读博绝大多数都是要交学费的,此外还有日益增加的生活费,虽然会有一定的生活补助,但奈何物价太高了,钱总是不够花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像韦神一样,白开水加白馒头就能过日子了。 但如果辛苦几个月,有幸申请到了国外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那就一下搞定了学费加生活费,还能顺便镀个金,相比之下,后者的吸引力明显更高。 此外,还有就业的大环境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等其他因素,就不一一细讲了。 总而言之,时代变了,靠像以前一样大谈无私奉献就能留住人才的情况越来越罕见了,几十年之前的中国,大家都很穷,就业、买房、结婚、子女教育不是什么天大的难题。 但如今,富人太多,艺人太高,很多致力科研的大师辛苦十几年还不如一个讲讲段子的艺人挣得多,换谁都不会舒服,况且他们都是为人父母,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孩子考虑。 只有从实处出发,解决了整体待遇问题,完善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才能让更多人才发光发热,为祖国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 儿童电动牙刷 https://www.brushdoctor.cn/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