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宣传册设计 人到30,日夜兼程,冲刺MBA,果断裸辞,正在成为职场普通人纷纷复制的成功学。 作者 |大宝 编辑 | 傻狍子 封图|图虫创意 居然有一批职场人,到了30岁就去考MBA,而且考上就裸辞。 说起MBA,你可能觉得有点古早味,放在以前,很多人觉得那是野鸡大学的代名词,新闻里不是土老板花钱镀金买毕业证,就是有钱人混圈子搞社交的场合。 然而,今年,MBA翻红了! 在MBA学费大幅涨价的背景下,各名校都扩招名额,报考的职场人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知乎博主@洪桥教育MBA备考答疑 普通研究生每年学费在一万元左右,而MBA却要十几万元。 《复旦大学2022年招收研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截取 如今,MBA不光是给有钱人镀金了,越来越多的大龄职场人挤破脑袋备考MBA,为的就是一次人生中转,甚至逆袭的机会。 人到30,日夜兼程,冲刺MBA,果断裸辞,正在成为职场普通人纷纷复制的成功学。 现如今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海归们曾经是招聘市场上的香饽饽,现在,却被无情地吐槽为“水硕”。 更别提一直备受争议的MBA了。 马云曾于2006年在长江商学院攻读MBA,可十几年后却在江湖上留下这样一些传说: “我开除了95%的MBA。” “很多聪明人去学MBA,回来就变蠢了。” “企业家读MBA没什么用。” …… 当年职场鄙视链顶端和底端都看不上的MBA,如今却让预备中产们蠢蠢欲动。 年过30的职场人,瓶颈二字总挂在嘴边。职位上不去,工资涨不起,重复的工作,让人心生倦怠……所以今年,在裸辞返乡、考入体制、择业跳槽的热潮中,MBA翻红了。 如果说以前MBA是大佬的精神图腾——弥补有钱没文化,被人叫土豪的自卑感,那么现在,名校MBA就是30岁职场人的“诱捕器”。 32岁的新一遭遇职场瓶颈后,选择靠MBA逆转人生,在成功上岸复旦非全日制以后,他果断辞职。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新一学长 原本,新一在传媒行业干了近十年,2021年,终于做到公司副总监的职位,工资也从刚毕业的月薪1800元,变成了月薪3万元。但是,驾轻就熟的工作内容,让新一感受不到职场打怪的爽感,与此同时,工作能力也很难获得升级。“多做一年,只是多领一年的工资而已”,新一如此形容眼下的工作状态。 遇到职场瓶颈,无非就是两种解决办法,要不换工作要不去考试,出于现实考量,不少人会选择考入老家体制内,获得铁饭碗。但是新一另辟蹊径,竟然选了冷门的MBA。 提及考MBA的初衷,新一坦诚地说道: “我是有学历和名校情结的。” 2013年,新一本科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名校硕士甚至博士上岸,他开始后悔没有继续深造学业。这也成了新一的心结。 读MBA,动机各有不同。除了像新一一样为了弥补名校情结的,还有为了给孩子申请国际学校需要父母名校背景的,甚至为了在相亲市场获得绝对话语权的…… 虽然都是硕士学位,但是跟更有学术研究氛围的研究生考研相比 ,大部分考MBA的人,都更看重MBA为现实镀金的价值。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有趣的是,在一群30+读MBA的人看来,这也是跻身中产最便捷快速的方式。 多年前,一个专科毕业的员工,也许会为了获得职业晋升,花钱买文凭。 但是,时代变了,这几年,我们很难在网上看到花钱买野鸡大学MBA的故事了。 兴许是因为信息越发公开透明,没人会傻到花几十万买个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认可的无效学历。在年轻人的语境里,MBA早已被划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然而,“MBA热”依旧在职场人的圈子里悄然风靡。如今在网上搜索国内甚至全球顶尖大学的MBA项目,满眼都是申请录取比有多低,申请门槛有多高的帖子。 全国联考是清北复交一类名校MBA最普遍的入学的方式之一,跟高考一样,笔试一年一次,全国统一试卷,满足本科毕业工作至少三年等既定考试条件即可参加。总而言之,学习好赖,能力高低都能参加。 而“长江”和“中欧国际”一类商学院,会有自主出题免联考的入学方式,更像是高考前的自主招生,想要免试肯定非富即贵。再比如2021年5月被国家除名的,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私立版MBA”,当年更是有着严苛的招生标准——创业3年以上的企业决策者,且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元。 关于传说中的MBA“混圈”,不再是贬义,而是一类人群的生存方式。 33岁的Eddy已经MBA毕业并且成功再就业上岸,他告诉我, “混人脉、混资源是一种软技能、软实力。” 很多的国外MBA课程中,就有一门课教你怎么进行social networking(社交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麻省女工 工作8年的Eddy,在4A公司待过,后来跳槽到某头部大厂做品牌经理。30岁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互联网围城带来的焦虑——35岁中年危机、PUA、狼性文化等舆论氛围。 再三考虑之后,Eddy决定,通过海外留学为自己充电和完成事业转型。最终,他选择了法国高商MBA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申请资料,三个月后,拿到offer就辞了职。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SuperEddy学长 很多人不解,想读MBA,在职读就好了,干嘛非得辞职? 对于想转型的职场人来说,全日制MBA可以申请实习,参加招聘项目,但在职的非全日制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去法国读书后,Eddy获得了欧洲通用磨坊总部和上海德勤咨询的实习机会,提前接触到自己未来想转型的管理咨询方向。后来,他又凭借原本的工作经历+国外MBA背景,争取到不少大牌的外资企业面试,比如Google、TikTok、普华永道思略特……历经两年学成归来,Eddy再就业后的薪资待遇都逆市提升。 所以,谁说MBA的混圈没用呢?同学之间推荐,互相搭伙做生意,对于职场人来说,转型意味着从零开始,还不是得靠圈子带来的人脉和资源。 Eddy逆市而上,故事读起来很爽,实际上,企业才不会傻到为了你的一纸MBA买单,他们看中的是Eddy一系列的工作、实习经验,以及为了提升自己而辞职读书的勇气和自我驱动力——MBA只是一个结果,过程才是真正的含金量。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新一学长 新一也告诉我,MBA学历对他未来的升职加薪毫无帮助。就拿他所在的传媒行业来说,行业看中的是个人内容产出能力,“你写得再烂,读哈佛也没用。” 疫情三年,这边降薪一波未平,那边裁员一波又起,MBA的报考人数却在稳步提升。 朋友土块告诉我: 中年人没有退路了。 上有爹妈下有一娃的土块,是别人眼里的国企铁饭碗员工,但30岁大关来临,只有他自己知道,挣钱挣不到,躺平又躺不倒,只能自称“愤怒的底层员工”。 眼见着高中同学双非本科毕业,如今也妥妥年薪70万,谁心里能不酸? “是不是吹牛咱不知道,但折半35万,我一年也挣不来啊。” 在职MBA对于土块这样的“中年人”来说,是一次成本较低的变道机会。 然而考MBA这事,个体差异很大。有人突击两个月,每天学两小时就能轻松考上,也有像土块这样自知“脑子上褶不多”,只能一心扑在上面的。 他每天五点半下班,在工位上学习到八点才下班,回家后也不闲着,还得看书到凌晨一点。工作日如此,周末节假日更是加班加点,放弃了大部分的社交娱乐活动。 大部分职场人都是在职备考MBA的,他们一边兼顾本职工作不出问题,一边还要带娃,拼劲全力备考,就为了那一纸学历证书。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靛青 在MBA的传统刻板印象中,还有些较为“中立”的吐槽,比如“北大本科鄙视北大MBA成绩差,北大MBA鄙视北大本科穷”。 之所以有人杠MBA,除了学费高,含金量低,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只看到大佬们在交流活动上的西装笔挺和精致餐食,没看到@土块一类的30+职场人在夹缝中复习,花几十万元“买”一个入学资格,以及入学后更大的考验。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新一学长 MBA茶歇 有人说,读MBA会消耗一个人的三分之一精力,哪怕是在职的非全日制。 比如复旦大学的非全日制MBA课程,每学期六门课左右,大概三个月结一门课。每周末上课听起来轻松,实际费劲的是课后复习。 每三个月一次考试,其间还得完成各类作业,对于一些文科基础的人来说,工商管理中必须学习的数理统计,更是一窍不通,从头学起。 牺牲工作后难得的时间和精力,花掉工作多年来好不容易积累的三、四十万元资本,就是为了一张MBA学位证书。 @土块的本科学校不算好,冲动裸辞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MBA这层金是不得不镀,哪怕风评再差,哪怕是研究生学历中最低的一档, “有也总比没有强。” MBA是个围城,外面的人以为花5秒砸钱就能进去,里面的人却得花两三年才能学成归来。 关于这个学历的传说再多,它也确实是锦上添花的,但前提是,你得是“锦”。 无论时代的车轮怎么转动,想考MBA的人都卷得起来。 学历、人脉、获取知识……MBA的各种属性交织在一起,背后是一个人的欲望综合体。 就像@土块对我说的那样,考MBA就是图一个“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你考,或不考,MBA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TheEND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